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

登革热会影响献血吗?真相在这里

时间:2025-09-02来源:长沙血液中心作者:长沙血液中心


       国家疾控局近日发布“登革热防控指南”健康提示,我国进入夏季登革热高发期,建议日常生活做好防范。登革热有哪些症状?会不会影响献血?长沙血液中心来解答。
       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(共有四种主要类型)引发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带有病毒的雌性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(俗称花斑蚊)叮咬传播,不会通过日常接触、空气、水或食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。
       登革热是蚊子带来的“骨痛热”,感染后的典型症状常包括:突发高烧,可达39-40℃,持续数日;头痛、眼窝痛、肌肉痛、关节痛,它甚至还有个别名叫“断骨热”;发病后几天内皮肤可能出现红色皮疹;此外,还有恶心、呕吐、乏力、淋巴结肿大等症状。绝大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和支持性护理后能够康复,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,出现严重出血、休克甚至器官损伤,危及生命。
       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一个人感染过一种登革热病毒后再次感染另一种类型,发生重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。
       登革热康复后,能献血吗?
       答案是可以,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,需在完全康复后至少等待1个月才能参加无偿献血。
       为什么需要等待呢?
       首先是为了清除病毒,虽然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,但在患者发热及之后的几天内(病毒血症期),血液中确实存在病毒,等待期是为了确保病毒被身体完全清除,血液中不再有传染性病毒颗粒;
       其次,登革热是消耗性疾病,康复后身体需要时间恢复元气,献血本身也有一定生理要求,确保您完全恢复健康后再献血,是对您自身健康的负责;
       第三,是为了抗体稳定,感染后体内会产生抗体,等待期有助于抗体水平趋于稳定,避免影响后续血液检测结果的解读;
       第四,是出于“窗口期”考量,尽管登革热不是常规筛查项目,但任何疾病从感染到能被检测出来都存在理论上的“窗口期”,延长康复后的献血间隔是国际通行的、最大化保障血液安全的保守策略。
       献血行为本身不会传播登革热病毒!
       登革热病毒唯一的自然传播途径就是蚊媒叮咬,即使献血者处于感染早期未被识别(这种情况通过健康征询和延迟献血已极大避免),其血液被输入受血者体内,理论上存在传播风险,但现实中极其罕见。这是因为:严格的献血者筛选已将急性期感染者排除,康复者等待期后血液已无病毒,而且病毒在血液制品储存条件下的存活能力有限。
       了解了登革热的传播特性和血液安全的严谨防线,就能拨开迷雾:登革热疫情的存在,不会降低无偿献血本身的安全性。中心严格的征询筛查制度已为可能存在的风险设置了可靠屏障。
       如果身体健康,符合献血条件,即使在登革热流行季节,依然可以放心地走进献血车或献血屋。
       如果近期曾患登革热,请务必安心休养,待完全康复并度过规定的等待期(1个月)后,爱心之旅仍可继续启程。康复者体内产生的抗体,甚至在未来可能为相关研究贡献独特价值。